2021年,“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正式写进“十四五”规划。其中提到,要加强校外活动场所、社区儿童之家建设和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完善儿童公共服务设施。在国家“十四五”规划背景下,儿童友好社区建设需求日益增长,保护儿童权益、营造健康成长环境逐渐成为社区共识。在今年的西安市两会上,西安市政协委员刘岚提交了一份基于儿童友好城市的社区治理联动机制的提案。
刘岚表示,2022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联合印发《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导则(试行)》,为各地和有关部门推进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指导。建设儿童友好社区,应以学校为中心,放眼学校外部大环境。从孩子成长的社区、家庭等周边生活环境入手,思考如何让儿童拥有一个更有安全感、更有认同感、更有活力的环境,从而推动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达成。
儿童友好社区的建立不仅要在空间维度上进行物理性环境营造,更要在社会服务与活动维度上进行必要的社会性环境营造。社会性环境营造重点在于社会各方共同联合。进而提出儿童友好城市视角下的“校-家-社”社区治理联动机制必要性。为此,刘岚提出:
一、推动儿童优先原则融入社会现实
坚持儿童优先、普惠共享原则。融合多方力量,弥补学校资源,为儿童提供多元化社会实践机会与场域空间,在实践中提升朋辈间协作能力;促进社区治理、构建街道社区“新”文化;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在学校、社区、家庭的执行与落地,营建儿童友好型社区,探寻适合西安的儿童友好型城市创建途径与方法。
二、探索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校-家-社”中的“社”既包含社区,也包含一切可以动员利用的社会力量。创造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场所与机会。通过学生链接家庭,以家庭为单位,推动社区群众参与其中,了解社区事务,形成在地力量。合理引入社会资本,为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减少对财政资金的依赖。通过引入公益社会组织、培育社区自组织等方式,构建陪伴式成长机制,形成可持续的、自下而上的在地力量。培育构建凝聚“公德心”的场,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新路径。
三、构建贯通式“大”教育协作模式
突破大、中、小教育的边界,实现跨专业、跨领域、跨年龄段的协作。高等教育与幼、小教育不同的学科和领域的师生开展合作性科学研究与实践。推动幼小衔接向大、中、小学段一体化衔接转变,形成纵向贯通、横向板块的融合式教学。
构建高等教育教学与基础教育教学间协作模式,使高校教育和幼、小教育携手合作,相辅相成,实现“社区陪伴成长计划”。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3655779 服务邮箱: jubao@etyh.org.cn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12535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21〕2097-556号 以上许可证经北京儿影集团授权旗下企业使用
北京儿童友好城市规划设计院主办,儿童友好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22-2024 by ety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